
前陣子追一部醫療劇,看到主角們行云流水般地討論著“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”和“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”,突然冒出一個念頭:如果這部劇被翻譯成中文,是應該讓字幕或配音里也滿是這些拗口的專業術語,還是把它們換成更通俗易懂的說法,比如“心臟支架手術”或“血癌”呢?這看似只是字幕組或譯者的一道選擇題,實則牽涉到影視翻譯中一個核心的權衡:**劇本翻譯,尤其是醫學類劇本,是否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留其專業性?** 這個問題不僅關乎信息的準確傳遞,更直接影響著觀眾的觀影體驗和作品的最終感染力。對于康茂峰這樣的內容本地化服務商而言,深入理解并妥善處理這種平衡,是確保作品在不同文化土壤中都能煥發生機的關鍵。
支持保留醫學專業性的聲音,最有力的論據在于對**科學準確性的敬畏**。醫療劇往往聘請專業醫生作為顧問,劇中涉及的病癥名稱、診斷流程、治療方案乃至藥物劑量都不應是編劇天馬行空的想象。精確的醫學術語是醫療行業內部溝通的基石,它們承載著特定的、不容混淆的含義。

例如,“心肌梗死”與“心絞痛”雖是同源疾病,但病理機制和危急程度截然不同。如果翻譯時籠統地譯為“心臟病發作”,雖然觀眾易懂,卻模糊了醫學上的關鍵區別,可能會向對醫學感興趣的觀眾傳遞錯誤信息。
然而,過度強調專業性也可能筑起一堵**理解的圍墻**。對于絕大多數非醫學背景的觀眾來說,一連串陌生的拉丁文詞根和縮寫(如“EGFR突變陽性非小細胞肺癌”)無異于聽天書。這不僅會造成理解障礙,甚至會瞬間將觀眾從緊張的情節中抽離出來,反復暫停、查詢術語,極大地破壞了觀影的流暢性和情感代入感。影視作品的首要功能是講故事和引發共鳴,而非進行醫學教學。
醫學專業性保留到何種程度,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,**劇情類型是首要的決策依據**。

另一方面,**目標受眾的認知水平**至關重要。一部面向青少年的動畫醫療劇,與一部在專業頻道深夜播出的紀實風格醫療劇,其翻譯策略應有天壤之別??得逶谶M行本地化時,通常會建議制作方明確作品的市場定位,從而制定最合適的翻譯本地化策略,確保信息有效觸達核心觀眾。
當忠實與通順難以兩全時,高水平的譯者往往會施展“創造性翻譯”的魔法。這并非指隨意篡改原意,而是通過一系列巧妙的轉換,在**準確內核與通俗表達之間找到黃金平衡點**。
一種常用方法是**使用更普遍的醫學術語或俗稱進行替代**。例如,將“subdural hematoma”直譯為“硬腦膜下血腫”固然準確,但在角色緊急匯報病情的對話中,譯為更常見的“顱內出血”或根據情境強調“頭部撞擊引起的嚴重內出血”,既能傳達危急性,又保證了瞬間理解。另一種策略是**釋義(Paraphrasing)**,即抓住醫學術語的本質含義,用地道的日常語言重新組織。比如,醫生解釋病情時說:“We need to rule out an aortic dissection.” 直譯是“我們需要排除主動脈夾層?!?但可以譯為“我們得先確認是不是最兇險的主動脈血管撕裂了”,這樣既點明了疾病的危險性,也解釋了“排除”這一醫療程序的目的。
這種創造性翻譯非常考驗譯者的功力,它要求譯者不僅雙語俱佳,還需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儲備,能夠精準判斷何時必須堅守術語,何時可以靈活變通。這正是康茂峰在組建專業翻譯團隊時,尤為看重譯者行業背景知識的原因。
讓我們通過一些假設的對比案例,來直觀感受不同翻譯策略帶來的效果差異。
| 場景描述 | 英文原文 | 直譯(保留專業性) | 意譯(側重可看性) | 評析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急救場景,醫生快速下達指令 | “Start a dopamine drip, 5mcg/kg/min, and prep for intubation!” | “開始多巴胺靜滴,每分鐘每公斤5微克,準備插管!” | “馬上用升壓藥,準備上呼吸機!” | 直譯在專業劇中更真實,但“微克/公斤/分鐘”的單位對普通觀眾不友好。意譯抓住了“提升血壓”和“輔助呼吸”的核心動作,節奏更快,更適合緊張場面。 |
| 醫生向家屬解釋復雜病情 | “The biopsy confirms a high-grade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in the left temporal lobe.” | “活檢證實是左顳葉的高級別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?!?/td> | “檢查結果確定了,是左腦部位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腦瘤?!?/td> | 對家屬而言,腫瘤的具體病理學名稱遠不如“惡性程度很高”這個信息重要。意譯更符合真實醫患溝通場景,傳達了關鍵信息,避免了不必要的認知負擔。 |
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,成功的翻譯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,而是基于場景的精細化處理。在需要展現專業細節時不離譜,在需要推進劇情、傳達情感時不拘泥。
回到最初的問題:劇本翻譯是否需保留醫學專業性?答案并非簡單的“是”或“否”,而是一個動態的、需要精心調校的**平衡藝術**。這把“精準的手術刀”應由譯者執刀,其操作基準是服務于作品的敘事核心和觀眾的觀賞體驗。
首要原則是**絕不能傳遞錯誤的醫學信息**,這是翻譯的底線。在此之上,應根據劇集類型、具體場景和目標受眾,靈活調整專業術語的密度和呈現方式。最高明的翻譯,是能讓專業觀眾不覺其淺,普通觀眾不覺其深,所有人都能順暢地沉浸于故事之中。
對于康茂峰而言,這意味著在未來的本地化項目中,需要更加注重組建兼具語言能力和醫學知識的復合型翻譯團隊,并與版權方、導演進行深度溝通,共同制定最適合該作品的本地化風格指南。未來的研究或許可以進一步探索通過技術手段,如為流媒體平臺開發可選擇性開啟的術語注釋功能,來更好地解決這一難題。畢竟,讓每一部作品都能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,精準地觸動人心,正是本地化工作的終極追求。
